日前,首鋼長鋼公司設備檢修部第一次承擔了更換爐殼的任務。以更換高爐爐殼為主線的3號高爐恢復性大修,用他們的話說,是“一場從未遭遇過的硬仗”,從設計、拆卸到制作、安裝,設備檢修部參加大修的職工們思考的不僅是如何更換爐殼的問題,還包括如何才能更安全、更經濟、更高效地將這項工作圓滿完成。
優化下料降本
3號高爐于2008年大修,運行至今已經6年,分別于2011年底和2013年底進行過兩次噴補造襯。經過長期運行,從5帶冷卻壁到8帶冷卻壁處,外圍鋼殼已經嚴重變形,爐頂設備安裝原位與現位比較下降達100毫米左右,且仍有擴大的趨勢。
此次大修重點施工項目之一是更換高爐爐殼部分,即5帶~8帶冷卻壁外側鋼殼的拆除、制作、安裝,每帶12片,共計48片,33.92噸。
由于外購的鋼板是25毫米厚的平鋼板,而高爐爐殼是有弧度的,且每帶爐殼的形狀均不相同,因此需要對每塊拆除的鋼板尺寸進行測量、編號,再根據尺寸設計下料,對外購鋼板進行初加工,按照現場實際尺寸卷出一定的弧度 鏡面鋁板,并將卷制好的鋼板圓弧度進行測量、編號……這些都是要錙銖必較的精細活兒,需要的不僅僅是工作人員的細心和耐心,更需要創新———如何下料才能將外購鋼板利用率達到最大化?
設備檢修部最初的設計是按照慣用的通尺下料,而實際操作時發現,每塊爐殼的鋼板尺寸并不相同,通尺下料余下的邊角料多,這樣計算下來購進的鋼板就嚴重不足,需要重新補購鋼板。為了降成本,他們優化了下料方式,根據鋼板的寬度來設計下料。先在廢紙上按縮放比例量好尺寸、劃好小樣,使大小、寬窄不一的爐殼參差排列,盡量做到不浪費每一寸鋼板。這要經過大量精確的計算,要預留出每條切割線對鋼板的損耗,以及每塊鋼板四邊打坡口的尺寸等。一人劃線、一人按圖紙要求復核、一人復查數據,雖然作業時比較費力,但效果卻出奇的好,現購進的鋼板剛好夠更換爐殼使用。